[ 享 用 靈 感 ]

[ 享 用 靈 感 ]

土地 。 設計 。 依戀

這些年來”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印象,漸漸在台灣製造的精緻及多元形象中改觀,本著對這個島嶼的熱愛與回饋,許多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利用在地文化資源結合設計品牌規劃,發展出不少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的精彩作品,藉由這些工作室的努力,滋養出身為台灣人的自信及歸屬感,並重新愛上這塊充滿溫暖的土地。
以前我們不斷被鼓勵去歐美國家學習,但在無國界的概念下,發展在地文化特色已成為重要議題,11月號的the Dyner 享用靈感,和大家分享屬於台灣自己的美麗,看這些推廣台灣特有種的品牌故事。

Kamaro’an

2

6

Kamaro’an 在阿美族語是「住下來吧!」,這句話的深遠意義就是希望人口嚴重外移的部落,能吸引青年返回部落延續傳統底蘊,從認同文化進而發掘自我潛力,為部落注入新的創意和活力。
本身就是原住民的品牌發起人易蓉 Tipus,從台北畢業後回鄉尋找自己與土地的連結,她首先看到阿美族迷人的編織文化跟在地天然素材-輪傘草,之後找來兩個夥伴雲帆和立祥,負責設計產品和研究材質潛能,Tipus則統籌如何將阿美族工藝和工業設計結合在一起,三個年輕人就在花蓮的港口部落與當地資深工藝師研發新商品,並開始號召旅外的部落青年回部落,重新認識這個傳統,一起編織美好,Kamaro’an為這片土地打拼。

4

3

輪傘草(阿美族語 FAHO)一直是台灣東部特有植物,早期的阿美族人會在稻米採收季節,一起收割輪傘草並曬乾,編織製作成休憩用草蓆,供族人在炙熱的夏季使用。但這個農業社會時期家家戶戶都會的編織技法,卻也隨著時代的變遷及替代商品出現而慢慢消失,只存留在家族老長輩的記憶之中。

1

Tipus邀請港口部落藝術家舒米‧如妮加入他們的計畫,以部落家庭普遍使用的輪傘草草蓆為基礎,發展成一件具有動態美的作品,加上不斷研究討論和實作試驗,展現了大自然的律動姿態,完成他們最經典的作品-浪草燈。

17

18

經過這幾年的努力,他們依據輪傘草的特性發展出幾項設計商品,並將傳統工藝融入於商品中,設計團隊不特別發展新的技法,其用意在於延續既有的部落工藝,然後加上產品設計的想法來規劃成商品,以持續支持原民部落的發展。不僅如此,Kamaro'an更進一步走向國際舞台,於巴黎、東京和泰國的設計展上嶄露頭角,許多國外媒體雜誌也報導了這個來自台灣花蓮的設計團隊。因為他們的堅持及背後那股想要推廣部落美好的動力,成功地將阿美族傳統文化的美與全世界分享。

7

13

11

15

108

另外,Kamaro'an 在今年成立了「太平洋的風」,於華山創意園區設立了長達兩個月的選品快閃店,目的是將更多發生在花蓮台東的美好人文生活和設計作品帶到城市。以「人的手」、「純粹的工藝」與「土地」的概念挑選了13個在地品牌,這些作品的共通特性皆是在地取材以及設計者對這塊土地不滅的熱情。輪傘草、香蕉絲、月桃、檳榔葉鞘、檜木與黃連木等,天然的香氣充滿整間選物店,讓人一踏入就感覺回到最原始的「台灣」,純粹自然沒有紛亂,就這麼簡單的生活,就如此讓人迷戀的寶島。

0.